溧阳白茶园里,老周再不用半夜摸黑看湿度计了。手机APP弹出预警:“3号区块土壤含水率低于18%”,轻点屏幕,滴灌系统自动开启。物联网+APP的组合,正让常州农业告别“靠天吃饭”。
传感器是农场的神经末梢。常州农场在大棚部署温湿度、光照、土壤EC值等传感器,数据通过LoRa网关回传云端。新北区草莓种植户的APP可实时查看不同棚室的温差,自动生成“通风建议”;金坛河蟹养殖塘的溶解氧探头一旦低于5mg/L,APP立即触发增氧机并短信报警。这些设备成本已大幅降低:一套国产温室监测套件不到2000元,抵得过一次药害损失。更智能的是图像识别——嘉泽花木农户用APP拍摄叶片,AI秒诊炭疽病并推送对症农药清单,准确率超90%。
APP成为农事决策中枢。基于历史数据与气象API,系统在春茶采摘前72小时推送“最佳采摘时段预测”;为稻麦轮作农户定制施肥方案,精确到每块田的尿素用量。常州某千亩农场接入农机管理模块,拖拉机作业轨迹在APP地图实时显示,油耗与亩产数据自动关联,精准核算成本。
但落地需扫除“数字鸿沟”。初期推广时,不少常州老农觉得“手机种地不靠谱”。开发方录制常州话版操作视频,设置“一键求助”按钮直连农技站;政府补贴传感器安装费,农户只需付APP服务年费。如今老周们发现:手机浇水比扛水管轻松,APP防病比隔壁老王经验准。当常州的稻田映出手机屏幕的微光,传统农业正悄然蜕变。